- 在线时间
- 38 小时
- 经验
- 1970 点
- 威望
- 2 点
- 压缩币
- 23 ¥
- 最后登录
- 2024-1-29
- 注册时间
- 2015-4-10
- 帖子
- 190
- 精华
- 0
- 积分
- 2638
- 阅读权限
- 100
- UID
- 524862
- 威望
- 2 点
- 经验
- 1970 点
- 积分
- 2638
- 帖子
- 190
|
重阳节须知
; B4 j( ?# i7 h- I! |7 t% _( M# u# M; f" P
来源:大连普传科技有限公司" h4 L' h8 E0 @! f
重阳节,又称重九节、晒秋节、“踏秋”,是汉族传统节日。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、登高远眺、观赏菊花、遍插茱萸、吃重阳糕、饮菊花酒等活动。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,与除夕、清明节、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。
) V) n. a+ I7 [* i+ G8 L. f重阳节,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,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,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。重阳与三月初三日“踏春”皆是家族倾室而出,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“避灾”。《易经》中把“六”定为阴数,把“九”定为阳数,九月九日,日月并阳,两九相重,故曰重阳,也叫重九。8 F( e4 |# N1 }6 J2 j \
: h! `2 H% @1 Y/ ]4 U6 ~& e$ P8 E
重阳的起源: t; Y8 R1 N# Y |: V l
九九重阳,早在春秋战国时的《楚词》中已提到了。屈原的《远游》里写道:“集重阳入帝宫兮,造旬始而观清都”。这里的“重阳”是指天,还不是指节日。三国时魏文帝曹丕《九日与钟繇书》中,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:“岁往月来,忽复九月九日。九为阳数,而日月并应,俗嘉其名,以为宜于长久,故以享宴高会。”1 q* G! q0 {, ?: a1 r% r
晋代文人陶渊明在《九日闲居》诗序文中说:“余闲居,爱重九之名。秋菊盈园,而持醪靡由,空服九华,寄怀于言”。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。大概在魏晋时期,重阳日已有了饮酒、赏菊的做法。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。
8 W2 o1 G9 O- `到明代,九月重阳,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,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,以畅秋志,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。# I; \4 O9 \! h I9 B5 Z+ ~
9 f8 o5 X `+ R6 B9 d/ E$ K重阳节的传说 t* l" x" q6 ?
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,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。
7 j2 p4 E+ U7 e4 u* D0 z 相传在东汉时期,汝河有个瘟魔,只要它一出现,家家都有人病倒,天天有人丧命,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。
5 d9 T/ |# j }, s* M9 e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,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。病愈之后,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,决心出去访仙学艺,为民除掉瘟魔。恒景四处访师寻道,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,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,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,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,在仙鹤指引下,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,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,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,终于收留了恒景,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,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。恒景废寝忘食苦练,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。 h( {# W7 M8 U% G' \. H
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:“明天是九月初九,瘟魔又要出来作恶,你本领已经学成,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”。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,一盅菊花酒,并且密授避邪用法,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。 6 N( _- }& r; H: z
恒景回到家乡,在九月初九的早晨,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,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,一盅菊花酒,做好了降魔的准备。中午时分,随着几声怪叫,瘟魔冲出汝河,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,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,便戛然止步,脸色突变,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,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,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。梁人吴均在他的《续齐谐记》一书里曾有此记载。
: c5 |5 H- [: J2 [+ i6 J$ _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。另外,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,双九还是生命长久、健康长寿的意思,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。
! j, L( D5 e0 B1 g
+ q& H' X7 F8 F重阳节习俗
: V Y+ _& c7 c% m金秋送爽,丹桂飘香,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,活动丰富,情趣盎然,有登高、赏菊、喝菊花酒、吃重阳糕、插茱萸等等。. k! f& k) u; j% {1 g* x9 ?4 ^) n
! ?4 I g, A0 ]: {* q# n 登高& F& v' `% ?3 c D# n+ P# a
在古代,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,故重阳节又叫“登高节”,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。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,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;杜甫的七律《登高》,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。登高所到之处,没有划一的规定,一般是登高山、登高塔。还有吃“重阳糕”的习俗。
' A: z5 K* x3 ?' x# }2 n6 \: m2 z8 Y9 s- v m) E, T& X
吃重阳糕* {' P2 u( t z2 ?$ [
据史料记载,重阳糕又称花糕、菊糕、五色糕,制无定法,较为随意。九月九日天明时,以片糕搭儿女头额,口中念念有词,祝愿子女百事俱高,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。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,像座宝塔,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,以符合重阳(羊)之义。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,并点蜡烛灯。这大概是用“点灯”、“吃糕”代替“登高”的意思,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。当今的重阳糕,仍无固定品种,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。
& h1 A6 n; y: L% p X6 e' _0 I
' q3 e ?5 q" A. U 赏菊并饮菊花酒* L7 W! k% Y" J& Y4 h8 t
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,菊花盛开,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,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。陶渊明以隐居出名,以诗出名,以酒出名,也以爱菊出名;后人效之,遂有重阳赏菊之俗。旧时文人士大夫,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,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。北宋京师开封,重阳赏菊之风盛行,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,千姿百态。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“菊月”,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,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。
7 t! T, V% ^6 g5 u( X- u; `2 ]$ D/ {4 h5 f7 S
插茱萸和簪菊花
% Z8 g2 O% |* U- y, t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,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。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;或佩带于臂,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,还有插在头上的。大多是妇女、儿童佩带,有些地方,男子也佩带。重阳节佩茱萸,在晋代葛洪《西经杂记》中就有记载。% e: ^/ K, W3 ?9 ]! G
) v4 R. t0 k7 w+ q
新中国成立后,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。1989年,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。第到这一日,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,开阔视野,交流感情,锻炼身体,培养人们回归自然,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。- {' |5 a* j: b9 i, u- {& P( c5 ?
& f2 l& Y4 y( z* N; k9 f7 b. W- @重阳诗篇
, N$ ` s) o4 A; }采桑子 重阳% R: j' I) I0 _% t8 v1 R/ D) R
毛泽东
8 Z6 V: ]7 D0 f1 N) R人生易老天难老,岁岁重阳,3 u4 M1 q. V; b! e* z" l/ f( P
今又重阳,战地黄花分外香。0 T/ L' V3 u+ `" }
一年一度秋风劲,不似春光,
7 ^6 ~) _2 o5 x" S0 r, Y胜似春光,寥廓江天万里霜。) v. U% ]# S" s. z/ _
0 W5 @* D5 A$ Z0 r/ o! N
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 |% U3 ^* c, H# _- k% M9 R) w9 q
(唐)王维
! r! T1 f" W/ K# x( J! C: N4 B" q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
2 O' G8 |& [2 L- P6 `6 f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% J) v9 _5 ?* N1 N, [* w% L3 @$ r) X( e% e
九日齐山登高
, q$ ~+ A4 q8 m. V' L/ q(唐)杜牧) V" e$ [+ Z* X% ^9 Y; S6 J! E2 R
江涵秋影雁初飞,与客携壶上翠微。6 S. X* c; V4 G. t& v
尘世难逢开口笑,菊花须插满头归。
2 v* k: `1 i0 H但将酩酊酬佳节,不作登临恨落晖。
& L7 m/ L1 O7 Q0 h古往今来只如此,牛山何必独沾衣。
! w2 c$ d1 i. B% U' W) B
$ A# C' Q3 W* J九月十日即事. A4 y' v' ? N
(唐)李白
6 V# y7 S0 U0 W( b昨日登高罢,今朝再举觞。3 s6 ^) _1 A. }. Z
菊花何太苦,遭此两重阳。
+ v- u/ u6 W/ {4 u& i5 r3 i% d+ I, W" g
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
8 M% I% W7 e& D" a! R9 r( v2 A- {(唐)卢照邻
* d" M; i# |/ c5 H5 S6 j& W九月九日眺山川,归心望积风烟。
3 N/ A9 ]* ? X# \! Z! {他乡共酌金花酒,万里同悲鸿雁天。
& C( a3 G) K. B3 T- {
B q6 J" P3 _& ^% i蜀中九日
H" R; e) q# @& s t" j(唐)王勃% _# a5 C1 H7 A5 [- ^ [! o
九月九日望乡台,他席他乡送客杯。
& o* ~" f% y3 W G$ `: w人情已厌南中苦,鸿雁那从北地来。
, v& R$ N! Z7 u) L
/ o' v+ ^) I2 f$ R$ ^: M7 X4 r九日作
( S1 H/ _ X0 F/ V(唐)王缙+ R* Y; f2 x2 I& g0 [
莫将边地比京都,八月严霜草已枯。, @& d( Y3 D3 s( j7 D
今日登高樽酒里,不知能有菊花无。
8 M: |2 u. I4 y) p& E' [! S
! a3 u5 `0 }5 y% H( j1 |; i九日
* y' B7 f, F# G$ ]- g3 m( b" N(唐)杨衡
5 P% k, |+ [5 S) X! u黄花紫菊傍篱落,摘菊泛酒爱芳新。/ j, {, Y, c6 g3 f
不堪今日望乡意,强插茱萸随众人。' `; M( `" @- Z
0 h0 L; l+ j, X+ Y) M* y3 L2 Z( _
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4 [8 x, ~. l6 r/ `
韦安石
6 ?4 K/ @0 t( ?9 s) l- a+ I重九开秋节,得一动宸仪。
) g+ c# H9 k3 A$ C. n# b金风飘菊蕊,玉露泣萸枝。$ O! y3 _, r. [, V# o
睿览八紘外,天文七曜披。
6 k, m$ T' ~5 h2 ?8 b+ b% E( n临深应在即,居高岂忘危。
9 z' @9 K% W2 P; f# T; X( m. \0 }- J( ^; h
醉花荫
B3 R t0 J' g2 q; f(宋)李清照* s1 o+ g- _, P! N4 N- ~( s+ c
薄雾浓云愁永昼,瑞脑销金兽。2 Q$ p/ |- `7 @0 o2 ~: @8 L
佳节又重阳,玉枕纱橱,半夜凉初透。/ G; v) r G6 e6 g% ?
东篱把酒黄昏后,有暗香盈袖。
/ H1 H! v7 V: K$ V莫道不销魂,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!1 `) Y$ n. i5 x
% E! _2 M( m2 Q! {4 M% v7 c) K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/ q% F8 p; z' g! y
(南朝 陈)江总5 G+ L0 A" s4 [5 h
心逐南云逝,形随北雁来。
2 u2 H* x/ O) o( ^' t故乡篱下菊,今日几花开?
- Q0 |5 N' D) e& `' T9 |4 y% n2 l. `: x- ]: V4 P
沉醉东风 重九
0 ?2 F7 u$ e) u& z2 q(元)关汉卿9 t0 R' M; y8 Y3 R5 D' [
题红叶清流御沟,赏黄花人醉歌楼。8 @. Q" c: U, y# |1 a* e0 l% I
天长雁影稀,月落山容瘦。' G% |9 a4 p7 @/ j4 n. i' Q: S
冷清清暮秋时候,衰柳寒蝉一片愁,6 T: c! Q* c% w9 c9 W7 w+ P6 a
谁肯教白衣送酒。 o8 a- {" g" L4 {1 g% l% q
/ \/ L1 h* E6 ~& K4 i
九日
" Y \& l/ s# G& m7 u" E(明)文森" C4 ~0 j0 O0 r3 K) [" P( ]
三载重阳菊,开时不在家。$ \4 ]( u( X2 X# V$ ?
何期今日酒,忽对故园花。
7 [$ f) g# s3 W8 ~3 e: {' s$ Z野旷云连树,天寒雁聚沙。; G# O) ], U& C( u3 C Z6 v
登临无限意,何处望京华。) {8 i) Q+ c; |' Z% @- Z! Y
|
|